01
不久前,小侃发来信息,更新了自己的情感状态——又分手了。
成熟的分手,很少是冲动之举,是在深思熟虑下结束了关系,因为有心理准备,所以不突兀,没有呼天抢地的情绪翻涌,没有爱恨交错的痴怨纠缠,仅是做了一个决定,完成一个行为,分手的即刻没有多余的伤心。
但那不伤心是暂时的,分手是理性主导的结果,理性会遏制情绪的泛滥。分手后,思考结束,理性开始让位于感性,就如同小侃说的:
“分手的时候我还挺平静的,但是几天后劲儿就上来了,整个人很难过。”
02
这次分手的原因,小侃给周围人的说辞是:
“感情观不太一致,虽然有沟通和妥协,但双方都觉得累。”
小侃给澈看了与男友的对话。
男友:你还是坚持open relationship吗?
小侃:我们不算open关系,我的行为是出轨或者约炮。
男友:好吧。
小侃:其实我当时想过,大可不必让你知道,当作没发生过,毕竟过去那么久,而且和他早没有任何联系。但是我想让你知道,因为你说的,我们应该坦诚。
男友:我挺感谢你告诉我的,虽然结果不一定如愿。
小侃:我无法给你承诺,因为承诺了也做不到。我不喜欢被捆绑,也不喜欢捆绑别人。
男友:我理解。
小侃:我爱你,但是我从不曾有过要占有你身体的想法,这是我们的区别。
男友:我知道。
小侃:我喜欢你,我爱你,但你是自由的。
男友:你很浪漫。我的观念里,还是希望亲密关系里,无论是感情还是性关系,都是专一的。
小侃:我们都没办法妥协自己的原则,所以只能祝我们未来可以找到合适的人吧。
03
对于来这里分享故事的朋友,澈一直建议大家,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,不要一味从道德角度去批判。因为澈的朋友来这里分享自己的经历,出发点是为了让大家吸取教训。
我记忆非常深刻的一次,澈的一个好朋友,想要孩子。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,由于各种原因,放弃DY,选择形婚。
形婚后便进入人生的黑暗期。朋友写了两篇文章,分享自己在形婚路上遭遇的各种欺骗。哪知澈才推送一篇,读者们就各种谩骂,骂他傻骂他蠢。这位朋友在现实生活中非常优秀,学历高,收入高,人品好,从来没有被那样言语侮辱过。这种谩骂,使得朋友决定撤销第二篇文章的推送。
澈觉得很可惜,因为第二篇文章,又写了许多形婚之路的艰难和陷阱,对很多基友都有借鉴意义。
另一方面:在法律的界限内,有绝对的对与错,在道德的范围内,尤其在私域里,许多答案都是存疑的。比如爱情真的具有排他性吗?比如出轨真的只有0次和无数次吗?
我们对这些问题做肯定回答,却都能从文学、影视、乃至现实的生活中找到反例。如果从历史的动态视角看,或者从更高的哲学层面看,这些问题都没有绝对的答案。
朋友们来这里分享故事,澈更希望大家能从他人的故事中,发觉可讨论的问题,可思辨的空间,将他人的经历作为一面镜子,明自己的得失。
04
小侃的故事,启发我们能讨论的问题之一,坦诚在亲密关系里的价值排序问题。
之前,我总认为,亲密关系里,坦诚沟通是最重要的。因为坦诚的对立面是欺骗,欺骗是对人格的侮辱,是对信任的破坏,欺骗必然带来伤害。但如今看来,欺骗真的一定带来伤害吗?或者说,坦诚就一定没有伤害,或伤害更小吗?
向伴侣坦诚,并不一定都是好的动机。
许多时候,向伴侣坦白,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感,将内心的矛盾压力转移给伴侣,这种做法看似无私,其实自私,他们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情绪宣泄,没有考虑伴侣如何处理这些信息。
除了转移压力外,还有一些更“邪恶”的目的,比如试探对方的底线,为自己日后反复出轨寻求“过渡空间”,比如自己移情别恋,通过这种方式,让对方主动离开。
但是,如果我们讨论的前提是,以上两种动机都不存在,而是如小侃那般,就是希望坦诚,希望对方能更加了解自己,然后维持关系呢?
维持亲密关系,是否要把一切都说出来,不考虑对方知道后的感受?在权衡坦诚事实的利弊时,能否不只从非此即彼的角度或抽象地思考,而要试着想象自己与另一半的实际情境。
《危险关系》里记录了许多亲密关系里一方出轨,伴侣又寻求修复的案例。其中有一段写到:
“真相也可能带来难以弥补的破坏性甚至攻击性,并伴随着施虐狂般的快感。不止一次,看到诚实的做法弊大于利,我不禁会问:说谎是不是可以起到保护作用?对很多人来说,这个概念似乎不可思议。可我也听到过知情后的伴侣尖叫:我希望你永远不要告诉我。”
行为坦诚,想法是否也需要坦诚?《性学观止》里写道:
“任何社会都不会允许无拘束地表达所有的性愿望,并且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禁区。关系亲密并不意味着要经常坦白自己的灵魂,有些事自己一个人知道就好,而性幻想就包含在内。”
以小侃为代表,在亲密关系里是否过高定义坦诚的价值。文化规范向来对欺骗持以否定态度,现在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——向伴侣坦白秘密,在道德上都优于保守秘密,并假设这种做法给伴侣造成的伤害会自动治愈。
现代亲密关系太过于肯定自我表露。我们相信:
“伴侣应该告诉对方任何事,双方都立即、持续地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,这是权利,亦是义务。”
现代爱情的假设之一就是:知道等于亲密。
将坦诚作为价值排序里第一的人,认为坦诚可以弥补自己给对方带来的任何伤害。坦诚是大善,出轨只是小恶。大善应该包容小恶。
沟通能减少伤害,但这种减少的指向,更多是一种预设的,是未来可能发生的伤害。如果这伤害是在沟通之前就已经发生呢?比如小侃的约炮,沟通的意义还有多少?
有一种合适的做法,在关于性忠诚、经济共享、是否形婚,这些基友关系里的重要问题,应该在亲密关系确定前就坦诚沟通。而不是避而不谈,等确立关系后才触碰禁区。
任何亲密关系里都有个重要目标:营造一种氛围,鼓励每一个人坦诚地谈论自己的信念。
若提前了解双方信念不一致,亲密关系是否还有建立的可能和必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