距离第13个双十一还有1天。 百亿补贴、全网最低、限时特价、爆款秒杀······每逢双十一,这样的字眼就冲击着所有人的眼球。 低价是双十一的核心,也是零售行业的金科玉律,但便宜从哪来,似乎成了巨量买卖前看不到的那只蚂蚁。 低价只是一个结果,商家卖低价是吃了蜜糖,还是服了砒霜,得看低价的来处:成本驱动,不以平台和上游供应链的失血为代价,这样的低价是蜜糖;烧钱补贴,消费者薅到的羊毛最后又加到品牌商的头上,或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,这样的低价是砒霜。 在拓荒阶段,京东改变这种固有印象的方式很高调——打价格战。 第一次是在2010年,京东决定开辟图书板块,并挑起价格战以对抗当当网。第二次是在2012年,京东开拓家电品类,向苏宁发起挑战,时值3C业务饱和、图书和百货单价较低,京东需要找到下一个增长点。 在家电领域的发力,又最终促成了京东“以储代运”的物流体系:在消费者下单前,就把货物送到预计将产生大量需求的市场附近,在仓库“待命”。货物从最近的前置仓库调往配送点,再由快递员配送给用户。 这些供应链的系统性改造其实回答了京东低价的来处:减少流通损耗。 2017年,京东首次公布了自己的618战绩,1199亿。这件事情背后更多的含义在于,电商造节的混战告一段落,京东618成为唯一一个敢和阿里双11叫板的IP。 在京东的设想里,由于自己参与了供应链中更多的环节,这也意味着拥有用技术去提升效率的空间,进而实现某种良性的低价。那么第一个问题是,京东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低价? 2016年11月24日, 京东Y事业部成立,它的工作是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能供应链。
2019年,京东零售全面落地了NPS(用户体验指数)考核机制,包括商品、价格、服务等多个用户关注的核心参数。对用户体验的关注自京东上市前就已经开始,但真正落实到制度上的,这是第一次。 京东内部提出了“价格健康度”的概念,将价格波动、价格诚信、价格竞争涵盖其中,试图用统一的指标来规范平台上的价格行为。 智慧大脑已就绪,京东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,要如何实现可持续低价?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,可持续低价的前提是可持续低的成本,尤其是以自营为基本盘的京东,要想在前端把价格打下来,关键得在后端使劲。 但在京东做这事,困难远比想象的多。这是因为京东的供应链庞大且复杂,水平已然是世界级,留给算法可优化的空间并不多。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,2016至2020这五年间,Y事业部从一个十几人的小团队扩张至数百人的业务部,成长为京东的杀手锏之一,他们的目标始终只有一个字——快。“快”的是商品从下单到收货的速度,也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效率。从销量预测到物流匹配,每一个小节点上的效率提升一小步,就能带动整个链条实现效率飞升。 总结来说,京东发挥效用的逻辑大致是:低价-稳定需求-稳定生产-解放精力-释放提效和创新能力-更低价/新品。 从京东选择做自营开始,供应商和京东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,能隔岸观火的那是自己不卖货的。京东作为具备数字能力的新型实体企业在“以实助实”,为供应链合作商的稳定、增效、创新提供助力,既是助人,也是渡己。 就像刘强东在书里写的,只有跟京东合作的供货商都赚到钱了,在京东买东西的用户都以公平的价格拿到真东西了,京东才能活下去。